
我原本印象笔记中的结构是一个分类下面,还存在多个子分类。
比如上面一个 中间件笔记 下面还有 18 个笔记本,然后具体的笔记本下面存放具体的笔记内容。
也就是一共是三级的层级结构。

但是如果将相同的数据结构迁移到新的博客上,就会导致整个分类条被拉的很长,尤其是如果把 Linux & DataBase 其它的一些分类也都创建进来后,那每次一旦悬浮查看 ”研发笔记“ 这个分类时,整个数据就会非常的多。
主要原因是因为当前整个分类的加载逻辑,是直接把所有层级的子分类都全部给加载出来导致的。
当前分类本身就是鼠标悬浮后出现,是一个较为轻量的动作,变更为像印象笔记这种明确的目录框,然后手动点击一个出现一个的方式也不合适。
所以我决定,在不改变现有逻辑的情况下,缩减分类数目,将原有的三级分类,直接缩减为二级分类,

比如上述的 Java 领域中,只包含二级分类:Java 基础、Java JVM、Java 中间件, 这一类别。
而对于Java 中间件这个分类内会包含的 Doris、Cat、Flink、P8S、Skywalking 等等这些分类,全部移动到标签里面来表示。
也就是,当有涉及到 P8S 相关的笔记时,则给该笔记打上 P8S 的标签,但是该笔记所对应的分类,则还是归属到 Java 中间件这个二级分类下。

如上图所示,也就是说,我的所有的标签,全部是针对二级分类以外的分类补充。
当看到 Skywalking、P8S 这样标签的文章时,那么本身就说明它是一个三级分类的表示方式。
这样一来能让整个形式看着更清晰很多,标签做为最后一分类层级的一种展示方式,它是一个具体的分类。
而不是抽象的一级或二级分类,而是最终具体的最后一个分类表示。
这样一来标签这个概念,也可以好好用起来了。
而不是把一个文章,啪啪啪打上一堆标签,既把标签当成了父级分类的方式去用,又把它当成了一个具体的分类方式去用。搞的分类核标签的界限就会很模糊。
所以,接下来那就这样去搞喽,奥利给 !